太阳娱乐集团app下载|官网

爱国奋斗知识分子典型人物推荐人选——赵馥洁教授

  • 2018年11月05日
  • 太阳娱乐集团app下载
关注太阳娱乐集团app下载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赵馥洁,男,生于1940年11月,陕西富平人,现任太阳娱乐集团app下载资深教授、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兼任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名誉主席、陕西省哲学学会名誉会长、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价值哲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国际中国哲学会中国大陆学术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等职,曾任西北政法学院党委副书记、第八届陕西省政协委员。

赵馥洁教授长期在高校从事哲学教学和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之后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史、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是我国著名价值哲学和中国哲学史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价值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和文化安全。

赵馥洁教授主要学术贡献是开拓性地研究了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建构了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理论体系,代表作《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是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研究领域的奠基之作,填补了历史空白,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赵馥洁教授历年荣获国家教委、省政府、学术团体等奖励20多项, 1992年被评为享受中国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995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司法部联合授予“全国司法行政系统英雄模范”称号,2004年9月被授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陕西省师德标兵”称号,2010年荣膺“陝西省首屆社科名家” 称号。多次被学校评为先进教师、优秀共产党员。

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赵馥洁教授是一名忠诚于党和人民教育事业的高校教师。任教50多年来,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自己崇高的人生使命。

一、坚定文化自信,著书立说勤耕耘

赵馥洁教授一直以张载“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作为人生理想和家国情怀,作为自己的学术使命和文化责任。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便开始潜心于价值哲学研究,为了学术,他毅然辞去了校党委副书记职务,心无旁骛,数十年如一日甘坐“冷板凳”,不为外界物欲功名所惑,坚持文化自信,在简陋的书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

在价值哲学研究方面,赵馥洁教授开拓性地研究了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建构了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理论体系,论述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演变历程,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他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研究成果《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是我国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第一部专著。该著于1991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学界认为:该书是一部拓荒新著,填补了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研究的历史空白。1996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曾专门就该成果发《成果要报》向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通报该成果的重要学术价值和主要内容。《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哲学动态》《人文杂志》《陕西日报》等全国14家报刊杂志发表了书评和报导。张岱年、萧箑父、李锦全等老一辈中国哲学史专家都高度评价了该成果“开拓创新”“填补空白”“论述深细”的重要学术价值。李锦全先生指出,“该书不是为研究价值论而研究价值论,而是为了开拓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化,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的内容,和为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观念提供历史借鉴而研究中国哲学的价值论。作者既注意到这种研究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又关心这种研究的时代价值、实践价值和社会价值。这种研究反映了作者强烈的时空意识、文化责任感和远大的学术理想。”李锦全先生这段精辟论述,不但高度肯定了先生学术研究中的求真务实精神,而且充分赞扬了先生作为一个学人的强烈自觉的学术使命意识和价值担当。此后出版的很多价值哲学著作都署名引用了该书的学术观点,不少中国哲学史学科点也将该书列为研究生的重要阅读著作。

几十年来,赵馥洁教授始终潜心学问,笔耕不辍,淡泊名利,不断创新,做“哲学园地里的寂寞耕耘者”。先后主持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荣获国家部委、省政府、学术团体等学术成果奖励20多项,学术成就载入《二十世纪中国哲学•人物志》《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等书,被陕西电视台、《陕西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

赵馥洁教授钻研学术,也以读书人的方式激励后辈学人不断追求真知。2017年10月,太阳娱乐集团app下载80周年校庆之际,他将自己平生收集的万册藏书捐赠给自己学习、工作了一辈子的学校,建成“立心书屋”。正如他自己所说,捐赠藏书,是“为了使体现于个人读书生活中的治学经验供年轻一代学者参考;为了为学校建设学科、创新学术、培养学者、优化学风尽绵薄之力;为了将自己的藏书供学校师生共同使用,充分发挥功能”。而命名“立心书屋”,是“为了秉承关学宗师张横渠先生‘为天地立心’的崇高使命”。这是一个学人对自己学术使命意识的认知,也是他对后辈学子做一个有学术使命的读书人的殷殷期许。

二、自觉使命担当,教书育人半世纪

赵馥洁教授始终把培养人才作为自己崇高的人生使命。他用整幅生命涵化这种使命意识和责任感,并时时刻刻、切切实实地体现在自己教学育人工作中。无论世事与处境如何变迁,无论事业和人生如何波折,无论机遇和诱惑如何耀眼,他都始终安乐于教师职业,致力于学术研究,并以经师人师交融不二为自己教学与科研、事业与人生得以圆满统一的理想境界和奋斗目标。而这种精神追求、人格境界和忠诚敬业的品格,也常常在教学中濡染、感化了很多学生。他坚持有教无类,对学生一视同仁,对一些家庭困难或有“问题”的学生会倾注更多的心血和关怀。他常说:“师者之心,如父母之心,要爱护、关心、教育好任何一个学生,不轻言放弃,更不能误人子弟。”

赵馥洁教授在教书育人中总是力求发挥教师的内在价值和实现教师的神圣使命。这源于他对教师的价值和使命有着深刻的体认。他认为,教师的历史性价值在于对圣训、史慧的保存、人类文化的传承并为代际的中介人;社会性价值在于培育治世、治国人才;主体人格价值在于自身就是崇高人格的体现者;而师业的认识价值在于教师是科学知识的创新者。所以在教学中,他一再要求自己作为教师,“不但要成为知识的掌握者,成为的知识的传授者,还必须成为知识的思想者”。这也是对“经师”的现代理解和践行。

在课堂上,他所讲的知识,不但是自己记得的,而且是自己思考过的;他所讲的理论,不但是自己知道的,而且是自己理解了的;他所传授的专业技能,不但是自己会操作的,而且是操作以后有独特体会的。他总是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使知识里有自己活生生的血液、心灵的跳动、独立的思考、对难点的逾越,使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凝聚了自己的精神。所以他在讲课时总能左右逢源,纵横驰骋,应付裕如,游刃有余。他的课堂教学有生命力、有人文性而吸引人、感染人;他的人格、生命、心灵与他所讲授的知识、课程融成了一个整体,达到了教师与知识和融为一的境界。

他坚持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的第一特征,要为学生树立做人的榜样。实践中,他对事业保持着责任感和神圣感,坚持不懈地要求自己第一要有优秀的做人道德,自己做好人。第二要有崇高的做人道理,教学生做好人。他的高尚师德师风,感染了一代代太阳娱乐集团app下载学子,成为很多学生日后工作作风和敬业精神的参考坐标。

三、严于立德修身,桃李芬芳满天下

赵馥洁教授坚持做人、做事、做学问相统一,自觉把崇高人格、优良学风、高尚道德带入教学、治学中,切实发挥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作用与影响。他坚持教师、导师、人师相统一,认为“教师”是出发点,“导师”是基本点,“人师”是制高点。在人们眼中,他不仅是一名好教师,而且是好导师、大学者,更是一位人师。作为好“教师”,他认真备课教书,兢兢业业传道、授业、解惑;作为好“导师”,他以硕果累累、响誉学界的学术成就为基础,保证高水平、高质量地指导学生从事科学研究;作为“人师”,他在教授学问的同时,关心学生的思想、品质、作风,引导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他坚持学风与学问相统一。在五十多年的教学中,不断力求创新。他结合实际,根据经验,总结的课堂教学“十不”和论文指导“八要”,作为立身行事之“矩”。每届新入校研究生都会收到他撰写的《学风十戒》和《治学感言》,作为入学教育第一课,在每届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上他的致辞,又成为学生最期待的“离校前最重要的一课”。他博大精深的学识、诲人不倦的教风、崇实贵真的学风、行为世范的修养、弘毅任道的精神和宁静淡泊、温良俭让的品格,在为人与治学上成了师生心目中的师道典范。

为了更好的指导青年教师,教育学生,赵馥洁教授还把自己几十年教育经验、教育心得凝炼成教育智慧,撰写了大量有关教育理念的文章。如《敬畏大学——关于大学理念的思考》《大学之道与“大人之学”》《做人师》《不断提高师道的自觉性》《人本理念、人师风范与人文精神》《论学风的自觉》《非学无以广才》《在书中读自己》等等。赵馥洁教授的事迹也为更多人树立了榜样,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褒奖。多次被学校评为先进教师、优秀共产党员。1996年9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司法部联合授予 “全国司法行政系统英雄模范”称号。2004年9月被授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陕西省师德标兵”称号。

赵馥洁教授的学术成就曾载入《二十世纪中国哲学•人物志》《中国当代历史学学者辞典》《中国哲学年鉴•1997年》《中国高等教育专家名典》《中国当代学者大辞典》等书。1996年被陕西有线电视台评为十位新闻人物之一。1996年11月24日陕西电视台《陕西人》栏目播放了介绍赵馥洁教授的专题片。《陕西日报》《西安日报》陕西经济广播电视台等媒体都曾报导过赵馥洁教授的治学经历和学术成就。2016年6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报》名家印象栏目以《赵馥洁:做有学术使命意识的读书人》为题、2016年6月28日《西安日报》以《社科名家赵馥洁: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开拓者》为题专题介绍了赵馥洁教授的治学精神和学术贡献。

相关新闻

  • 【校庆系列学术讲座】桑本谦教授做题为《默认规则与民法的起源》讲座

    10月28日19:30,由人权研究中心主办,教师发展中心、科研处、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校团委协办的“公法与人权”讲坛第26期、人权研究中心校庆系列学术讲座专题(九)在线上顺利举行。中国海洋大学桑本谦教授做题为《默认规则与民法的起源》的讲座。讲座由常安教授主持,钱锦宇教授、王丽美副教授、陈凌云副教授、鲁甜博士、李佳飞博士与谈,校内外师生400余人在线上参加讲座。 桑本谦以日常交流的“沉默信号”为例,阐明默认规则的具体含义,进而以默认规则为切入点来探讨民法的起源。桑本谦简要回顾了我国民事法律的历史,借默认规则来分析我国民法中的任意性规范与强制性规范,反思现代民法的功能与分类方法,并探讨了我国现行《民法典》在法理上的优化空间。他最后谈到,在民事关系中给予当事人默认规则上的自主选择空间,可以使当事人更好地回应社会。我们还应更深入地理解民事立法在“负面清单模式”与“路线图模式”之间的取舍。 与谈环节,钱锦宇结合桑本谦在研究思路与方法上的创新,谈到中国法学应有理论自觉,通过反思性精神塑造研究与学术。王丽美谈到,民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公民生活逻辑的法律化。陈凌云联系民法里的默示逾期违约、当事人合同约定等法定规范,为本次讲座的主题举出规范分析的实例。鲁甜认为需要结合合理使用的目的来理解知识产权立法上对模式行为的不同效力认同。李佳飞提出应当以“不说话的道理”来理解默认规则,同时在选择立法模式时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常安总结强调,要重视学术研究中的联结与整合,打破学科分野中的割据逻辑与孤岛心态;在实践中发掘多样性,体会思考与语言的魅力。 (供稿:人权研究中心)

    2022-10-29
  • 【校庆系列学术讲座】张凌寒教授做题为《数字经济治中的算法监管》讲座

    10月28日晚19:30,由太阳娱乐集团app下载科研处、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法治学院、法律硕士教育学院主办,法学理论学科、法治文明与社会治理校级研究基地协办的太阳娱乐集团app下载建校85周年系列学术讲座暨法学理论学科学术讲座第4期在线上举行。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凌寒教授做题为《数字经济治中的算法监管》讲座。讲座由太阳娱乐集团app下载法治学院杨建军教授主持,倪楠教授、肖新喜教授、杨锦帆副教授、国瀚文博士与谈。校内外300余人参加讲座。 张凌寒从问题的提出展开讲座内容,她指出,现有的数字经济治理制度框架是多方力量博弈后,植根于中国土壤的制度演化的结果。算法监管的背后不仅仅是平台治理的问题,一方面呈现出数字社会生产法方式对社会权力架构的改变和再分配,另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政治语境下的国家与市场的复杂关系。算法监管的实现方式,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科层体制,正在成为政府在数字时代监管模式的试验田。技术的原理是中立的,但是技术的应用并非中立,这是网络平台追责的根本原因,也是法律追责之指向所在。算法监管的本质是数字生产领域组织与控制权力的回归,是对平台企业与市场双重地位的认识与干预,是监管部门主导下的信息密集型领域的决策信息生产。我国的算法备案作为平台算法治理中新兴的制度之一,其基本理念是为了促进数字经济的发展,其基本目的是作为固定平台部署应用算法主观意图的手段,以期解决平台算法问责的困境。她谈到,算法规制的研究领域日益细分,算法也日益成为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囊括全部算法的应用场景和责任判断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而未来相关研究要植根于中国问题、中国理论与中国制度。 与谈环节,杨建军强调,选题环节极为重要,将算法监管放在数字治理中背景下进行研究非常有针对性,在研究过程中,要立足中国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倪楠介绍了算法相关问题的演变过程,根据实践案例分析了算法与法律之间的互动关系。肖新喜认为,要善于发现真问题,注重发掘数字经济治理中算法带来的具体现实问题。杨锦帆从文献出发,梳理了算法问题的研究脉络,强调类型化研究的重要性。国瀚文结合自身研究领域,对算法监管问题发表了精彩见解。 最后,张凌寒就参会学者所提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 (供稿:法治学院、法律硕士教育学院)

    2022-10-29
  • 【校庆系列学术讲座】王天华教授做题为《〈民法典〉中的国家观:分配行政与民事权益》讲座

    10月26日晚7:30,由人权研究中心主办,行政法学院(纪检监察学院)、教师发展中心、科研处、发展规划和学科建设处、校团委协办的“公法与人权”讲坛第25期、人权研究中心校庆系列学术讲座专题(八)在线上顺利举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王天华教授做题为《〈民法典〉中的国家观:分配行政与民事权益》的讲座,常安教授主持,杜国强副教授、王丹红副教授、刘东霞博士、孙森森博士、李德旺博士生与谈,校内外师生500余人在线上参加讲座。 王天华从现行法下行政法创设民事权益的现象切入,创新性地引入了“分配行政”的概念来阐释行政法与民事权利的关系。王天华教授结合实际调查指出,行政法创设民事权益主要包括行政法规创设的民事权利、行政规范性文件创设的民事权益与因政策消灭的民事权利三方面内容。分配行政作为分析方法的引入,是以公共性(垂直分配)为媒介的(水平向)利害分配,我国的特殊情况也使这种通盘权衡具备了广泛的现实性。最后,王天华教授指出,应当认识到公法与私法重叠、协同、交错乃至交融的复杂联系,反思公法私法二元论是我国私法学与公法学共同面对的课题。 与谈环节,杜国强表示,分配行政观念与方法的引入具有重要意义,行政机关在分配资源过程中裁量权的规制问题值得关注。王丹红表示,应当关注公法、私法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政府在实现公民权利中的重要作用。刘东霞表示,行政法创设民事权益中行政规范在民事审判中的适用、影响值得进一步考察。孙森森表示,在分配行政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实现分配的效率、公平与国家利益,需要在法律上进行完善。李德旺表示,公法私法二元论在传统行政领域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价值。 讲座最后,常安表达了对王天华以及各位与会嘉宾老师的感谢,并总结道:应当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公法私法二元论划分;公法与私法,线上与线下,原旨主义与面向未来,教义与社会,都需要开放理解,互动交流。 (供稿:人权研究中心)

    2022-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