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娱乐集团app下载|官网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起点新闻】起点大咖说‖让延安精神代代传承

  • 2022年11月01日
  •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起点新闻
关注太阳娱乐集团app下载官网
微信
微博
Qzone
网址
打印
阅读

10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专程从北京前往陕西延安,瞻仰延安革命纪念地,重温革命战争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峥嵘岁月,缅怀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宣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奋斗精神,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延安精神,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发扬斗争精神,为实现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标任务而团结奋斗。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十三载峥嵘岁月孕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奋勇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10月29日,《热点说》邀请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李路,太阳娱乐集团app下载副校长、 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马朝琦教授做客FM101.8直播间,共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的重要讲话。

直播中,党的二十大代表、西安市莲湖区桃园街道劳动一坊社区党委书记周建玲、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荣誉获得者、咸阳市委宣传部二级调研员孔庆海,还结合本职工作,畅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做法和体会。

具体内容请点击



责任编辑:胡月琪

相关新闻

  • 【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起点新闻】起点大咖说 || 二十大报告解读(3):依法治国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为宣传贯彻会议精神,陕西广电融媒体集团(台)《热点说》推出“二十大报告解读系列节目”,邀请陕西省委党校、省社科院专家学者走进直播间全方位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邀请各界干部群众围绕本次大会畅谈认识感受,凝聚思想共识,传递奋进力量。 2022年10月26日中午,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法学与社会治理教研部教授刘素霞,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中青一班学员太阳娱乐集团app下载副校长孙昊亮应邀做客FM101.8陕广新闻直播间,聚焦二十大热词“依法治国”,分享、解读其深刻内涵。 具体内容请点击

    2022-11-01
  • 【党建风采】新闻传播学院:以政治建设为统领 推动学院事业全面发展

    近年来,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在校党委的领导下,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各项工作,与学院行政班子一起,旗帜鲜明讲政治,勇于担当抓落实,学院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扎实开展理论学习教育 1.近年来,学院党委健全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党支部政治理论学习制度,制定学习计划及学习内容,学院理论中心组定期开展中心组政治理论学习,坚持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体党员,重点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党章党规、党的重要会议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太阳娱乐集团app下载教职工党支部工作标准》等,结合学院实际开展学习讨论,确保理论武装入心入脑,党支部书记多次列席中心组学习研讨会,全维度、全过程观摩,由上至下统一学习研讨标准,充分发挥党委班子示范引领作用。学院党委先后认真组织召开了师德建设培训会、意识形态专题工作会和民主生活会,开展了以案促改专题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党内学习,使所有教职工知底线、知不足,明方向,不断发挥理论武装的引领力凝聚力战斗力。 2.学院党委依托新闻网站、微信公众号及时发布理论学习要求和成果,购买学习辅导教材,推动全体党员积极投身理论学习教育活动。学院党委副书记秦音获学校基层党组织书记微党课比赛党组织书记组二等奖。 3.充分发挥新闻传播学科建设优势。党史学习教育期间,在学院网站及新媒体平台共推出党史学习教育报道96篇,开设“百年党史新闻记忆”专栏14期,本科生党支部制作“新心颂百年”党史学习教育微视频推送13期,学院团委启动“新小团•讲党史•庆百年”主题线上推送活动28期。与西安公共传播价值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百名学子讲党史故事大赛”短视频作品征集,5月13日,“百年第一”系列作品在深圳南山首次巡展。新版红色法治舞台剧《庄严的审判》在校内首演并获得广泛好评。 二、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任务 1.充分发挥学院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在党政事权方面,学院修订《党委会会议工作议事规则》和《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将党委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事权做了明确规定,党委会会议讨论事项分为党委会会议讨论直接决定事项和由党委会会议先行把关,再提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的事项。尤其对涉及学科建设、办学方向、行政管理、学生奖助评优等事项时,严把政治方向,党委先行把关,再提交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 2.积极推动党支部规范化建设。认真贯彻党的两个《条例》,牢固树立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抓好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和党员的教育管理,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组织生活制度,制定《班子成员联系支部方案》等制度措施,针对设置不合理、支部班子配备不齐等情况优化调整支部设置,将本科生党支部由原来的1个调整为3个。在实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全覆盖的同时,加强支部书记考核,实现支部书记述党建全覆盖。在全院党支部中启动对标党建工作标杆党支部建设工作,提高党务基础工作的整体水平,2021年,我院教师第一党支部被评为先进党支部并通过校级党建工作标杆支部验收。为推进“互联网+党建”工作深入开展,开通了学院党建工作微信公众号“太阳娱乐集团app下载红色新闻班”,上线后共推文60余篇,在新媒体平台搭建了学院党建工作新阵地。 三、强化政治功能,推动学院事业全面发展 1.持续抓好党建和教学工作深度融合。依托红色资源、党史题材文艺作品,持续推进学院“课程思政”改革,在第三届学校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中学院郭梅老师荣获一等奖,辅导员崔梁凡、刘璇老师分别荣获陕西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和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 2.学院党委坚持党建为引领,与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学生管理和社会服务等工作紧密结合,为学院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有效推动了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在科研方面,近年来,获批各类纵向科研立项近100项,横向科研项目近60余项,科研经费累计逾千万元。学院党委以推动提升学生科研能力为抓手,定期组织学术工作坊、经典著作读书会,提早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服务,近年来,平均每年有近20名学生与导师发表核心期刊文章、近40余人次参加各类各级课题,连续五届研究生5人以上考取博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取得可喜成绩。目前,学生就业、横向课题等各项工作任务都在积极开展,成效显著。在社会服务方面,学院先后与人民网、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陕西广播电视台、西部法制报、西部网等10余家地方媒体单位共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与陕西省委网信办共建陕西网络舆情研究中心;与陕西省委政法委和省法学会合作发布4届“陕西公检法司新媒体传播力榜单”;与陕西省延安市融媒体中心、韩城市融媒体中心、海南省五指山市融媒体中心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打造区域融媒体中心。多个实践平台以校企协作、剧目公演等方式实现繁荣文化市场、服务社会的效果,其中,学生原创作品《汉隶张汤》和《庄严的审判》等剧目先后赴延安、西安和陕西省法治文化季巡演并获陕西省“五个一”文艺作品奖,学院师生原创微电影《姐妹》、何微法治新闻奖系列活动分别荣获第六届陕西省高校法治文化节“五个一”优秀文艺作品奖和“十佳创新普法活动”,学院荣获第六届陕西省高校法治文化节优秀组织单位。 (供稿:新闻传播学院)

    2022-11-01
  • “ 1978年,从延安大学拉回二十多卡车图书文献”

    太阳娱乐集团app下载是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延安大学的直接传承者。学校历经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北政法干部学校、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西安政法学院、西安政治经济学院等发展建设时期,成为国家布局于西部最重要的法律人才培养基地,是全国著名的五所高等政法院校之一,培养了大批新解放区所需的政治干部、政法干部、民族干部和一批哲学、法学、新闻学、党史等专业的优秀毕业生,为西北地区政权建设、民主法制建设、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八十多年来,学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中也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的岁月。文章记述了学校复校初期从延安大学运回被调拨的二十多万册文献的来龙去脉,从侧面记述那段不平凡的日子。 ▲去延安大学运回图书的老师 办学受创,曲折前进 1969年12月,陕西省革委会根据中央关于战备疏散的指示精神,要求西北政法学院师生员工及家属在当年12月下旬抵达位于陕西省渭南地区白水县的疏散地,并要求学校将全部房舍移交总后232部队接管。1971年4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根据国务院教科组提出的《关于高等院校调整问题的报告》精神,决定在全国撤销45所高等院校,西北政法学院在其中。 ▲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关于撤销西北政法学院的通知文件 1971年9月30日,陕西省革命委员会以“陕革发[1971]48号《陕西省革命委员会关于撤销西北财经学院、西北政法学院和汉中大学的通知》,决定撤销西北政法学院。通知明确规定,学校撤销后,人员、财产、教学、设备由陕西省革委会教育局负责安排处理,校舍全部移交给总后232部队。1971年8月、9月间,全校教职工和家属已全部从白水县返回西安。全体教职员工266人于1972年上半年分配到其他高等院校、省属企业和外省区。据统计,分配至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西安冶金建筑学院、陕西中医学院、西北大学、西安医学院、西北工业大学等共168人,省内企事业单位陕西重型机械厂、红旗手表厂、关山机械厂等共27人,外省区53人,另有18人在学校留守处工作,处理停办期间学校相关事宜。1974年,陕西省革委会教育局指示,将学校积累了几十年的二十多万册图书、设备悉数调送给今天的延安大学。其实,1970年冬天,恢复创办于1958年的延安大学差点也被撤销,后来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得以保留,周总理亲自批示延安大学不仅要办,而且还要办大办好。西北政法学院的文献设备被调配给了延安大学,让根脉相连的两所学校情缘更深。 ▲学校复校后第一任党委书记兼院长王云在79级开学典礼上讲话 1976年10月,中国法学教育迎来了春天。1977年10月,高考制度恢复,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步入了健康发展轨道。西北政法学院的办学历史掀开了新篇章。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1978年8月5日,国务院批准西北政法学院在原校址复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教育部〔78〕法司字第82号”《关于国务院批准恢复北京、西北政法学院的通知》:“西北政法学院,仍用原校舍,学制为四年,在校学生规模一千人,面向西北地区,1979年开始招生”。并明确规定“学校实行最高人民法院和所在省市双重领导,以最高人民法院为主”。 学校奉命恢复办学,但是面临着重重挑战。一是校址不能正常使用。学校被撤销期间,校舍被部队使用,当时只能逐步清理。二是没有现成的教职工,原有教职工被调整到省内外各地和部分院校、企业,人员调动过程困难重重。三是没有教材图书。原有图书文献被调拨一空,即使尽快协调沟通调回也非一日之功可以完成。好在陕西省革委会根据四部委转发国务院恢复学校通知精神,迅速调回老院长王云(1905年出生,陕西淳化人,1961年初任西安政法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1978年起任西北政法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副院长郭怀都(1917年出生,山西临猗人,1957年3月起先后在中央政法干校西北分校、西北政法学院任刑法教研室主任、政治法律系主任、院政治部负责人、党委常委。1972年在西安交通大学任基础部党委书记,校党委纪委副书记。1978年12月任西北政法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两位领导都曾是学校撤销前的领导,对学校各方面工作都很熟悉,有丰富的学校管理经验和领导才能。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使得学校各项工作也得以有序开展。 复校各项工作头绪繁多,但老院长王云十分清楚,对于一个以文科为主的高校来说,图书资料的建设是最基本的建设,无论是教研或科研,都离不开图书资料。他立刻安排当时的陈美英副馆长带领王生才、郭素鲜、高岚、刘希昭几位老师去延安大学交涉,并强调一定要保证调回学校解散时被调拨的所有图书和设备。一行五人到延安大学后,得到延安大学时任校领导的热情接待,事情交涉过程异常顺利。当时的延安大学图书馆馆长牛振华表示坚决落实上级指示精神,理解学校办学困难,全部还回西北政法学院所有图书文献,鉴于被调拨的设备或使用,或损坏无法使用,没有必要再拉回西安。 ▲去延安大学运回图书的老师(左起依次为高岚、王生才、郭素鲜、陈美英、刘希昭。王生才、陈美英去世) 1977年7月5日,延安发生特大洪水,延安大学淹没在洪水当中,学校被调拨至延大的二十六万余册各类文献,有不少淹没在淤泥里。陈美英馆长带领大家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中午自带干粮充饥,清理淤泥污染的图书,整理、打包……每天都带着浑身的泥土回到住处,天天如此,没有休息过一天。经过他们的不怕脏不怕累的辛勤工作,硬是在一个月内清理打包拉回二十多万册图书,工作任务完成的最后一天,才在宝塔山和杨家岭合影留念。感谢延安大学的理解支持,感谢牛馆长的高风亮节。后来延安大学图书馆牛振华馆长回忆这段历史时也曾说:“我们接受了西北政法学院257468册图书报刊和3324册教材,其它资料611册,书立和阅览设备439件,整整拉运了27车,都是带后斗的大卡车。”虽然再拉回来的时候只有二十多万册左右,但这已经足够了!!!这二十多万册文献就构成了1978年复校后西北政法学院图书馆的基础馆藏。 珍贵典藏,无价之宝 在从延安抢救回来的这些图书文献中,有两千多函两万多册的线装书古籍,两百多函为明清时期宝贵文献和民国时期文献。其中三部古籍在2014年全国古籍普查时,入选第一批陕西省珍贵古籍名录,它们是:真德秀撰,宋开庆元年(1259)福州官刻元明递修本《西山先生真文忠公读书记甲集三十七卷乙集下二十二卷丁集二卷》;(汉)扬雄撰(晋)李轨注 ,(唐)柳宗元注,(宋)宋咸、吴祕 、司马光注,明嘉靖十二年(1533)顾春世德堂刻六子书本《新纂门目五臣音注扬子法言十卷》; (宋)叶采集进 ,明嘉靖十七年(1538)刘仕贤刻本《分类经进近思录集解十四卷》。这些古籍历经周折弥足珍贵。 在这些文献中,有近600册历经陕北公学、延安大学两个时期的红色文献,有1952年影印,全国仅发行2500份全套延安时期《解放日报(1941-1947)》。有十几万册经过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北政法干部学校、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西安政法学院、西北政法学院等时期积累的宝贵资料。在太阳娱乐集团app下载校史馆的展陈中,那些加盖着简陋的或大或小,颜色或红色或蓝色,形状有长方形、椭圆形、圆形的“陕公图书馆”“延大图书馆”“鲁艺图书室”“延大洛川分校图书馆”“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图书馆”的藏书章,无一不讲述着它所经历的不平凡历程。 ▲同时加盖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国立西北大学、西安政法学院藏书章 ▲同时加盖三民图书馆、交通大学图书馆藏书章图书 解放战争时期延安大学曾有过几次大的整合和调整。如抗战胜利后,延大部分师生按照党中央战略部署,1945年8月延大鲁艺赴太岳地区办学,后又组成“东北文艺工作团”和“华北文工团”挺进东北和华北解放区,后自然科学院机械、化工两系部分师生及农业系低年级学生又抵达张家口办学。再如1946年6月,党中央决定由副校长张如心率领延大部分师生,赴东北与东北大学合并。可以想象,每次调整都会有一部分图书文献的分流。再如1947年3月胡宗南进犯延安时,校长李敷仁率延大师生转战于陕甘宁和晋绥地区,出发前延大按照党中央要求,在1946年的11月就对大部分重要物资坚壁起来,到此时,又把剩余物资、校具、图书等进行彻底坚壁。刘端棻老师在《回首延安:边区教育十二年》中也写到:学校大部分图书以及行军不能带走的东西,都封存在土窑洞里或埋在山坡上,可惜的是这些东西后来还是被胡宗南的反动军队在占领延安时破坏了。吕夷老师在《解放战争中的延安大学》中写道:三窑洞图书是延大师生最重要的精神食粮,许多同志舍不得坚壁,学校只好决定能背的可以背着走,不能带走又没有坚壁的,就地全部埋藏起来,并在周围埋上地雷。这也是经过战火纷飞年代的文献十分珍贵的原因。 1952年的影印本延安时期《解放日报》全国只有2500套,陕西只有三套,太阳娱乐集团app下载图书馆藏有完整的一套。《解放日报》是1941年5月16日创刊,编印地址就在延河旁、与宝塔山遥遥相望的清凉山上。《解放日报》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个大型日报,毛泽东题写报名并撰写发刊词,阐明了报纸创刊的宗旨和任务,论证了党报使命与中国共产党使命的一致性,党报就是要准确地宣传党在不同时期的政治任务及为了完成政治任务而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成为教育人民群众、指导革命工作的武器。长时间以来,学校中国法制史学科、革命根据地法制研究能走在全国前列,这些基础资料功不可没。 ▲同时加盖鲁艺图书室、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安政法学院藏书章图书 ▲同时加盖陕公图书馆、延大图书馆图书 这批图书还包括有从西北大学法律系接纳的珍贵民国文献,1958年时任西北大学法律系系主任的王润,在西北大学法律系与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合并成立的西安政法学院任院党委常务副书记,他全力支持从西北大学法律系带来近九千册图书,其中绝大多数为社会科学类民国文献。看着这清晰鲜亮的蓝色“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藏书章”“国立西北大学藏书章”“国立交通大学藏书章”,无不让我们感动学校专业学科学脉的源远流长。曾担任西北大学法律系办公室秘书后来成为学校法学教授的李文彬老师回忆说,他和同事、学生亲自打包装车把西北大学法律系的所有资料和设备悉数拉回合并后的西安政法学院。学校著名法制史教授方克勤回忆,西安政法学院时期的图书馆馆长任林为学校购买回来大量的线装古籍文献。 ▲同时加盖延大洛川分校图书馆、西安政法学院藏书章图书 曾任西北政法干部学校时期、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时期图书馆秘书的刘袭老师,以他的学识和鉴赏力,为我们购回许多珍贵馆藏,每一册图书都是他用自行车从古旧书店驮回来的。 2014年学校图书馆完成省、市可移动文物普查项目,对新中国成立前馆藏文献进行梳理、标注、留影、建库工作。2017年4月学校图书馆荣获“陕西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集体”称号。今天看来,这些得到妥善保护的文献不仅具有使用价值、文物价值,更是标识我们学校红色基因传承的重要符号。 去延安拉回图书的老前辈中,陈美英、王生才老师已经故去,现在在校园中还可以经常碰到高岚老师、刘希昭老师、郭素鲜老师,已是九十高龄的她们慈祥和善、精神矍铄,谈起当年的整理搬运工作依然兴致很高,说他们的汗水没有白流。看似平凡,堪称伟大,在此致敬那些在平凡工作岗位上为学校发展做出积极贡献的普通劳动者。 ▲2014年作者采访刘袭、高岚、刘希昭老师(刘袭老师去世)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今年是学校建校85周年,复校42周年,恰好一半。我们欣喜的看到,两校区图书馆大楼均位于学校中心位置,体现学校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发展思路,藏书丰富、环境舒适的阅览环境必然会让学校人才培养更上一层楼。学校在校园面积、师生人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校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终发扬政治坚定、实事求是、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培养更多更好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参考校史档案资料和作者2014年对文中几位老师的采访,资料图片为作者2013-2014年完成省移动文物普查时翻拍)(供稿:校史馆 赵庆菊)

    2022-11-01